临沂成人高考 函授服务平台
打造民本教育 促进科学发展
临沂成人高考-全国热线

临沂函授站

客服在线
临沂函授站-官网公众号官网公众号(扫一扫)
临沂成人高考-微信客服微信客服(扫码咨询)
QQ客服(点击咨询)

在线报名电话:
0539-6918183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考试大纲

【绝密押题】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基础押题资料

发布时间:2020-11-18 19  发布人:临沂成人高考函授站


 

一、选择题

1.生态学是研究(B)。

A.水分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C.环境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D.气候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A)首先提出来的。

A.德国人B.英国人

C.美国人D.日本人

3.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

A.生物B.环境

C.生态系统D.生物圈

4.现代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C)。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D.个体

5.生态学研究的最低层次是(A)。

A.个体 B.种群

C.群落D.生态系统

6.现代生态学的特点是(D)。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D.系统生态学

7.物种是由(B)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A.外在因素B.内在因素

C.环境    D.地理区域

8.个体生态学就是在(A)层次上研究生物与环境的一一对应关系。

A.个体水平 B.种群水平

C.群落水平D.生态系统水平

9.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分支称(A)。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D.景观生态学

10.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生态学家(A)提出的。

A.坦斯利B.高斯

C.温•爱德华D.克利斯琴

11.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D)提出的。

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12.农田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产量往往受土壤中供应最不足的营养元素所制约。这是(A)

A.李比希最低率B.谢尔福德耐性定律C.阿伦法则D.贝格曼法则

13.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特征是(D)

A.矮化B.顶冠

C.根不发达D.旗冠

14.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1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B)

A.盖度B.频度

C.密度D.重要值

15.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种组成最简单的是(D)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生物群落

16.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C)

A阶段性B.限制性

C.补偿性D.不可替代性

17.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C)

A.光照B.水分C.温度D.氧气

18.当两个生物利用的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的其他环境变化时,就会出现(A)

A.生态位重叠B.生态位分离C.生态位压缩D.生态位移动

19.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为(C)

A.环境促成群落的形成

B.群落造成了环境

C.相互影响和制约

D.无关

20.虫媒植物与其传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B)

A.寄生B.共生

C.捕食D.竞争

21.一片农田弃耕后,依次被杂草、灌丛乃至森林替代的过程属于(B)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逆行演替

D.水生演替

22.下列食物链中,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A)

A.青草→羊→狼

B.羊→蚯蚓→鸡

C.马→马蛔虫→原生动物

D.动物尸体→秃鹫→微生物

23.下列哪种方式是生物为适应低温环境而采取的措施(C)

A.夏眠B.穴居C.迁移D.昼伏夜出

24.相同的群落类型(B)

A.可童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

B.不会重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

C.只能出现在同一地区

D.只能出现在不同气候区

25.植被类型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是(A)

A.温度B.二氧化碳C.氧气D.风

26.下列不属于按组织层次划分的分支学科是(C)

A.个体生态学

B.景观生态学

C.进化生态学

D.种群生态学

27.生态系统中,能量从太阳能到化学能、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同化过程为(A)

A.初级生产B.次级生产

C.初级生产量D.次级生产量

28.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包括下列因素中的哪项(C)

A.群落自身的特点

B.群落受到干扰的方式

C.干扰的时间

D.估计稳定性的指标

29.植物的密度效应指的是(B)

A.作为构件生物的植物本身构件问的相互影响

B.同一种群的植物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种群的植物问的相互影响D.植物种群不同集群间的相互影响

30.植物固定的目光能占其吸收的日光能的比率称为(C)

A同化效率B.净生产力C.生长效率D.维持价

3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

A.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现代生物学时期

32.生态学的基本视角包括整体观和综合观、新生特性原则和(C)

A.相互作用原理

B.热力学原理

C.层次结构理论

D.竞争理论

33.生态学中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C)

A.大气环境B.水环境

C.生物环境D.土壤环境

3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B.生境

C.内环境D.地球环境

35.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它们属于(C)

A.阴性植物B.中性植物

C.阳性植物D.酸性植物

36.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C)

A.蓝、绿光B.紫外光

C.红、橙光D.红外光

37.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A)

A.贝格曼法则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D.谢尔福德定律

38.当水量低于植物生长所需最低点时,植物会(D)

A.缺氧B.烂根

C.休眠D.萎蔫

39.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对植物的有利影响的是(A)

A.风媒B.“旗形树”

C.矮化D.风折

40.我国东部山地北坡植被的特点多是(C)

A.喜光、耐湿B.喜热、耐旱

C.喜湿、耐阴D.喜冷、耐干

4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C)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4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出版的一部对“生存竞争”和“物种形成”理论有重要影响的书是

(A)

A.人口论B.物种起源

C.植物生态学D.生态学

4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

44.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

4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

(D)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

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46.很多动物有休眠现象,植物中的休眠现象(D)

A.不确定B.较少

C.不存在D.较普遍

47.下列植物中属于阳性湿生植物的是(B)

A.小麦B.水稻C.荷花D.松柏48.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

A.团粒结构B.片状结构

C.块状结构D.柱状结构

49.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

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

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

50.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

C.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

51.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书是

(B)

A.人口论B.物种起源

C.植物生态学D.生态学

52.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相结合产生了(A)

A.污染生态学B.人类生态学

C.个体生态学D.经济生态学

53.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生态学的发展起源于工业革命以后(D)

B.生态学的发展起源于中国

C.生态学的发展起源于西方

D.生态学的发展是多源起源的

54.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

55.在海洋的深层浮游植物很难生存的原因是(A)

A.光线微弱B.营养减少

C.没有土壤D.盐分较大

56.红红外光对黄花蚕豆苗叶片的伸展有(B)

A.促进作用B.抑制作用

C.杀菌作用D.无影响

57.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A.大豆B.玉米

C.冬小麦D.水稻

58.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d℃,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D)

A.30d B.50d 

C.40d D.20d

59.比较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母质是(B)

A.酸性岩母质

B.冲积物母质

C.风积母质

D.黄土母质

60.我国东部山地北坡植被的特点多是(C)

A.喜光、耐湿

B.喜热、耐旱

C.喜湿、耐阴

D.喜冷、耐干

61.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C)

A.寄生B.拟寄生

C.互利共生D.偏利共生

62.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D)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63.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称(B)

A.动态生命表

B.静态生命表

C.同生群生命表

D.综合生命表

64.下列属于次级种群参数的是

(A)

A.种群增长率B.出生率

C.死亡率D.迁入率

65.距翅水雉的婚配制度为(C)

A.一雄一雌B一雄多雌

C.一雌多雄D不规则制

66.高斯(Gause)将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在一起饲养,最后的结果是(B)

A.二者可以长期共存

B只剩前者

C.二者都灭亡

D.只剩后者

67.符合自然稀疏原理的说法是

(A)

A.阳性树种组成的森林,自然稀疏开始的早些

B.耐荫树种组成的森林,自然稀疏开始的更早

C.树木年龄越大,森林的自然稀疏越强

D.环境条件与森林自然稀疏强度无关

68.不符合群落发育末期特点的是(D)

A.种类组成开始混杂

B.群落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C.新物种不断迁入,定居并处于竞争优势

D.建群种生长状况良好,更新能力正常

69.按拉恩基尔生活型划分方法,下列植物中属于高位芽的是(B)

A.植物生长期高可达2米,冬季全株死亡,留下种子越冬

B.植物高仅0.3米,冬季全株不枯死

C.植物高达3米,冬季距地面0.2米以上部分枯死

D.植物高仅0.25米,冬季地面及其以下部分休眠,其余部分枯死70.中国植物群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

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

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

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二、填空题:

1.在群落交错区内,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__边缘效应__。

2.在生态学研究中,使用最早、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是  野外调查_。

3.1935年英国科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_这一重要概念。

4.某一物种进入新的栖息地,其种群快速增长,对当地原有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这种现象称为  生态入侵(或生物入侵)_。

5.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   生态因子_。

6.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且能  生长植物  的疏松层。

7.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  呼吸作用___,使植物的两个重要过程失调。

8.某一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称为  种群密度_。

9.种群的分布型一般可分为   均匀型_  、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  单向_的和逐级递减的。

11.三基点温度包括最低温度、最适温度_和最高温度。

12.某些动物占据一定的空间,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行为称___领域_行为。

13.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称为   偶见种(或罕见种)  。

14.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首次提出了  生态学  的概念。

15.根据阿伦定律,通常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哺育动物,其四肢、尾和耳朵有趋于缩短的现象,这是对__温度_因子的适应。

16.生态学是研  生物 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全球生态学是以 整个生物圈         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18.史密斯(Smith)根据环境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大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   非密度制约因子       。   

19.小麦的生物学零度要比咖啡的生物学零度   低       。  

20.在海洋表层以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称为光的  补偿点  。

21.生活在高山上的植物茎秆粗短、叶面缩小、富含花青素,这是由于高山太阳辐射中富含   紫外光  。  

22.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 物候    。  

23.旱生植物在生理上对干旱的适应是,使其原生质渗透压 升高  。

24.种群是  群落    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25.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被称为  他感作用。

三、判断题:

1.在光、温、水和地形等生态因子中,地形是直接因子。(X)

2.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是无限的。(X)

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4.仙人掌的叶片呈针刺状,这是长期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果。(√)

5.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净生产量加大。(X)

6.生物个体间竞争激烈,对抗作用强,则其内分布型是成丛分布。(X)

7.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是可变的。(√)

8.种群内成员间的竞争常导致均匀分布。(√)

9.紫外光可以诱杀害虫、消毒灭菌,大剂量紫夕卜光会使生物发生病变甚至致死。(√)

10.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X)

四、简答题:

1.有关群落演替顶极学说中,单元顶极论和多元顶极论有何异同点?

试题解析:

答:共同点:

(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不同点:

(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

(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

2.生物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试题解析:

答:(1)由不同物种组成,物种间相互影响;

(2)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

(3)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

(4)有动态特征;

(5)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3.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方面?

试题解析:

答:(1)数量特征:包括密度(或大小)、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

(2)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种群的内分布型有3种类型。

(3)遗传特征。

4.简述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答: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两点补充:

①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

②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5.简述生态学的含义及变化。

答:生态学的经典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定义的发展代表了生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强调了不同的生态学分支和领域。有关生态学定义的差别主要是关于居住对象“生物”、居住地“环境”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容有所不同。不同发展阶段生态学定义也不断发展,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现代强调人类生态学,定义生态学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6.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答:生态学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时期,即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从大约公元前2000年到l7世纪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名词为生态学的萌芽时期;从生态学名词提出到19世纪末称之为生态学建立时期;20世纪l0—30年代为生态学的巩固时期;l935年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生态学进入现代生态学时期。

7.简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答:生态方法论的许多原理与哲学思想中整体与部分、事物相互间普遍关联等辩证唯物论有关,这使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系统生态学研究体现了以下几个观点:

(1)层次观。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其他系统的亚系统,同时它本身又是由许多亚系统组成的。生命物质有从大分子到细胞、器官、机体、种群和群落等不同的结构层次。生态学研究机体以上的宏观层次。虽然每一生命层次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但高级层次的结构和功能是由构成它的低级层次发展而来的。

(2)整体观。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的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系统整体功能。

(3)系统观。系统研究,必须探讨各组分间、各层次间作用与反馈的调控,以指导实际系统的科学管理。

(4)综合观。生态学与一些基础学科如遗传学、进化论、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相互交叉,同时还大量地利用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技术。现代生态学家们还广泛地吸收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突变论及耗散结构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深入地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进化观。进化观认为各生命层次及各层次的整体特性和系统功能都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产物,协同进化是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

(6)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的特性产生。

8.简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系统分析和模型等三方面。野外调查研究是对难以或无法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生态现象、生态过程的实地考察;实验室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控制实验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影响的方法;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用各种模型,包括数学模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9.简述机体论和个体论不同的理论依据。

答:(1)机体论的理论依据有:

 ①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阶段的成长过程;

 ②群落中,有些种群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只能在一定的群落中而不能在别的群落中生长;

 ③它们和有机体一样具有明确的边界,而且与其他群落是间断的、可分的,独立存在,可重复出现。可以像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2)个体论的理论依据有:

 ①群落的存在、组成及结构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的差异性是连续的;

  ②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或相互密切关联的,人们研究的群落单元是连续群落中的一个片段;

  ③不连续的间断情况仅仅发生在不连续的生境上,如地形、母质和土壤条件的突然改变。在通常情况下,生境与群落都是连续的。

10.简述群落内的光照情况。

植物群落中的光照情况与单株植物的光照有所不同。

答:照射在群落中的太阳光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被主要层的植物所吸收;一部分被主要层的植物所反射;还有一部分则穿过枝叶间隙射人群落内部。

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不同,群落的结构不同,季节不同,群落中的这三部分光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经过植物群落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到达群落内部的光的强度和成分都大大改变了,所以群落内部的光照特点是光照度减弱,光质成分改变。

11.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生物群落是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无论群落是一个独立单元,还是连续系列中的片段,由于群落中生物的相互作用,群落绝不是其组成物种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定地段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生物群落都具有以下特征:

(1)种类组成;(2)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

12.简述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答: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群落学研究一般都从分析种类组成开始。群落的种类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以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群落乔木层的优势种类总是由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构成,在下层则由杜鹃花科、山茶科、冬青科等植物构成。又比如,分布在高山上的植物群落,主要由虎耳草科、石竹科、龙胆科、十字花科、景天科的某些属中的种类构成,村庄、农舍周围的群落多半由一些伴人植物(主要见于藜科、苋科、菊科、荨麻科等)组成。

植物群落研究中常用的群落成员型分类有以下几种:

(1)优势种与建群种;(2)亚优势种与伴生种;(3)偶见种或罕见种。

13.简述生物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答:在弄清生物群落种类组成的基础上,定量描述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生物群落研究必不可少的阶段。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即构成生物群落各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多度、密度、盖度、频度、优势度和重要值等。

14.简述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和单位。

答:我国生态学家在《中国植被》一书中,参照了国外一些植物生态学派的分类原则和方法,采用了不重叠的等级分类方法,贯穿了“群落学_生态学”原则,即主要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等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等级中均作了相应的反映。

《中国植被》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予种类组成。

15.简述热带雨林的生境与特征。

答:热带雨林是在热带地区雨热资源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发育起来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的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高温、多雨、高温,为赤道周日气候型;水热条件弃沛,全年平均所温为25℃~30℃之间,月均温度多高于20℃,降雨量高达2500~4500mm,全年分布均匀;相对温度常达到90%,常年多云雾。

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是: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物种组成上常以龙脑香料、蝶形花科、梧桐科、紫金牛科、茜草科的植物为主;植物生长迅速;树干挺直,树皮光滑,色浅而薄;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乔木层高达50—55m,具板状根;有老茎生花奇观。此外,还有较多的绞杀植物、高大的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等。其生物量和生产力高,全年世界雨林的净生产力量高达34×l09t/年。

16.简述群落的命名方法。

答:(1)群丛的命名,我国习惯于采用联名法,即将各个层中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和生态指示种的学名按顺序排列,前面冠以Ass.,不同层之间的优势种以“一”相连。如蒙古栎一胡枝子一羊胡子苔草群丛。

(2)群丛组的命名方式与群丛相似,只是将同一群丛组中各个群丛间差异性最大的一层除去。

(3)群系的命名依据是只取建群种的名称,如果该群系的优势种是两个以上,那么优势种中间用“+”号连接。

(4)群系以上高级单位不是以优势种来命名,一般均以群落外貌一生态学的方法。如针叶乔木群落群系组,针叶木本群落群系纲,木本植被型等。

17.简述中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答:中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可分为东西两部分,在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一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热带季雨林、雨林。西部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从北到南出现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一暖温带荒漠带一高寒荒漠带一高寒草原带一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18.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答: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有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等;按生境类型划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等;按研究方法划分有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等;按生态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划分有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按应用领域划分有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等。

19.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

答: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20.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答: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

21.简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答:(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整体观和综合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2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3.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和特征。

答:(1) 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生态位包括:空间生态位:一个物种于群落中的空间分布范围; 营养生态位:一个物种于群落中的地位与功能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于群落中没有其他物种与之竞争时,理论上的最大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一个物种于群落中有其他物种与之竞争时的现实生态位; n维超体积:一个物种于群落中全部的生存和生殖所需的生态条件。  

(3)生态位具有生态位的重叠、生态位分离、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压缩和生态位释放。 

24.简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答:以下这些因素都能影响初级生产力:

(1)环境因素,如光、温度、氧、二氧化碳、水、营养物质等;

(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如群落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3)人为地对生态系统补加能源,如施用化肥、使用机械动力或人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群落结构等。

25.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里,生物包括动 17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而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即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主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6.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答: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  

27.简述顶级群落的特征。

答:顶极生物群落具有以下特征:  (1)生物量最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低,约为

(3)总生产量/生物量小;

(4)群落净生产量低;

(5)食物链(网)复杂多样;

(6)群落结构复杂;

(7)物种多样性最高;

(8)生化多样性最高;

(9)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速度慢;(10)群落稳定性高、熵低、信息多。 

28.简述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答:酸雨是燃烧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产物,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能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使一些湖泊变成“死湖 ”,还能伤害陆地植物,破坏土壤肥力并延缓森林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使树木生长缓慢并易感病。酸雨还能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

29.什么是合子前隔离?有哪些形成方式?  

答:合子前隔离是发生在合子形成之前,阻碍受精和形成合子的生殖隔离。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形成方式。  

(1)栖息地隔离  两个种群虽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域,但各有自己的栖息地。  

(2)时间隔离  两个种群虽有共同的分布区,但性成熟时间不同,如成熟于不同季节。 

(3)行为隔离  交配前的行为不同,使彼此不能相容和和交配。  (4)生殖器官隔离  动物的生殖器官不同,植物的花构造不同,均可阻止两个种群间的交叉受精. 

30.简述世界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大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与复杂性相联系的,生态系统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因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其食物网是复杂的,也就是说,能量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流通,如果一个途径出了问题,可以被另外一个途径的调节所抵消,不使整个系统受到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越复杂,其稳定性也就越大,这一规律叫做“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规律”。  

3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 32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不断更新。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32.简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答:陆生植物可分为3种类型:  (1)湿生植物:其又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类型。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

(2)旱生植物:其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表现在它们的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3)中生植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  

33.同城性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答:同城性物种形成是在母种群分布区内部,由于生态位的分离,逐渐建立若干子群,子群间由于逐步建立的生殖隔离,形成基因库的分离而形成新种。在自然界中同城性物种形成的可能性很少,一般认为寄生生物中最有可能出现同域性物种形成。因为寄生物常具有宿主的特异性,又多在宿主体内交配,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与母群的生殖隔离。  

34.简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1)镶嵌性:是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是由于群落内小环境的不均匀,导致出现各种小群落,并呈镶嵌组合。    (2)复合体:是不同群落之间,一些不同群落小片段相互间隔的现象。

(3)二者区别:A镶嵌体内各斑点小(几十厘米至几米),而复合体内各斑点大(几米至几十米)。B、镶嵌体内斑点间植物经常相互作用,而复合体内斑点间植物相互作用很小,很不经常。

(4)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由于环境较相邻群落复杂,故物种多样性和某些种群密度较高,即边缘效应。

35.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答: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能);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

36.简述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答: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排放的氯氟烷烃、含溴卤代烷烃、四氯化碳、氮氧化物等,从大气下层扩散到平流层后,能分解臭氧分子,破坏臭氧层。臭氧层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面的过量紫外线对生物有极大的杀伤力,并可能引起有害突变。对人类的危害表现为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大幅度增加。  

五、论述题:

1.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试题解析:

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再生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2.试述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答: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现代生态学已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系统理论在生态学中广泛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成为生态学发展的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宏观方向发展到全球生态学,成为主流;微观方向发展到分子生态学,其成果同样重大不容忽视。

(3)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生态学不再仅是一门解释自然的科学,而成为改造自然的武器。并与社会科学、经济学等结合,相继出现了生态经济学、生态工程、生态技术、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等应用生态学领域。

(4)传统生态学的定量化进一步发展,在系统生态学发展的同时,传统生态学由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研究。

3.群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与其环境紧密相关。

答:(1)群落中生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是其环境的组成部分,群落不得不受到环境的影响。

(2)群落也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其周围的环境条件,并形成独特的群落环境,如群落内的光照,群落内的温度,群落内的水分,群落内的空气状况,群落内的土壤。

(3)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作用。植物群落能改变群落内部的环境,形成群落特有的群落环

境。同时,群落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群落对外界环境有改造作用,如防止风害,调节水分,改良土壤,保护环境,减弱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增加积雪,减弱土壤的风蚀,减弱空气湿度的变化等。

4.试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与测度。

答:(1)生物多样性可定义为“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数以百万

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重要概念,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①遗传多样性是指各个物种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之总和;

②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化;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3)通常物种多样性具有两方面含义:

①种的数目或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②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5.试述植物的生态型现象及其主要类型。

答:生态型是指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的环境条件趋异适应的结果,是种内的分化定型过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生态型是可以遗传的,是基因型所决定的;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表达经过调控将产生分子水平、代谢水平、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的表现型。这些表现型可以通过肉眼或物理、化学的方法测定出来;生态型的划分最终还是通过表现型来进行。

生态型的形成可以由地理因素、生物因素或人为的活动所引起,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类型的不同,可以把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

6.试述单元顶级学说与多元顶级学说的异同。

答:(1)单元顶级论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级方向发展,无论水生型的生境,还是早生型的生境,最终都趋向于中生型的生境,并均会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级。

(2)多元顶级论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级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终点。除了气候顶级之外,还可有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和动物顶级。

(3)不论是单元顶级论还是多元顶级论,都承认顶级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①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

②单元顶级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元顶级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级。

7.论述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和解决生态失调的对策。

答: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前者如火山喷发、地震、山洪、海啸、泥石流、雷电火烧等等,都可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受到严重破坏,甚至毁灭。但是,这些自然因素引起环境强烈变化的频率不高,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性,因此,从全球范围来说自然因素的突变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还是不大的。后者是指人类的各种活动,它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千百年来,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愈来愈强烈地干扰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用自已强大的技术力量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强烈地改变着自然生态系统的面貌,人类因素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滥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盲目引入新物种等。  解决生态失调的对策包括强化全球生态意识,用生态经济学观点指导社会发展,开展生态工程和生态工艺的设计,控制世界人口。

8.试述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规律。

答:(1)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2)限制性作用规律包括:  

①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E.P.Odum(1973)建议对Liebig定律做两点补充:一是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下才适用;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为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物的生态幅(ecological valence);在某种生物的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其耐性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而生物也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和对环境的适应,而改变其对某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

9.举例说明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

答:(1)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例如,亚洲大陆东岸赤道到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  (2)经度地带性: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例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带性: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进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例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

10.论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为生的,没有生产者也就不会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2)消费者是指依靠活动、植物为食的动物。消费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分解者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和残遗有机物很快就会堆积起来,影响物质的再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很快就会发生短缺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瓦解和崩溃。 

11.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答:(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机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形成的有机物中。此时,能量与物质是同时并存的。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有机体之间的信息传递。这些信息流起着把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联成一个整体的作用。

12.论述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特征。

答:(1)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① 镶嵌性:是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即群落内部水平方向 上分化出彼此有别的许多小群落,且呈镶嵌分布。  

② 复合体:是不同群落的小地段相互间隔的现象 

③ 镶嵌性和复合体的区别:镶嵌性结构内部各斑点属于同一群落,具有整个 群落的一切层,斑点较小,通常横切直径约为几十厘米至几米,斑点间植物相互影响较大较经常;而复合体结构内部斑点属于不同群落,具有不同群落的层,斑点较大,通常横切直径约为几米到几十米,斑点间植物相互影响很小很不经常。 

 ④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的过渡区域,其生境较复杂,物种多样性 和某些种群密度大。  (2)垂直结构:    

① 分层现象:A.地上分层现象,森林通常有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四个基本层次,主要原因是光照。    B.地下成层现象,指地下植物根系与土壤植物的分层。C.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    D.水生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主因是光照、温度和食物。    

② 层片:是群落的结构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小环境。(3)年龄结构。(4)外貌:包括生活型、叶性质和季相三方

上一篇:【绝密押题】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内部押题资料 下一篇:【绝密押题】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押题资料